要不要門檻 28.11.2014
我想,在學習上我實在是一個不愛被管束的人。以致於,當遇到有些規範想要跨越「學習自主」這條界線時,我就很容易被挑動,忍不住要喊出聲音來。譬如,想要推動外語門檻,以求達到督促學習之效用,就是一件我很不能接受的事。
可不止於此,這種推動學習門檻的舉動,對我來說,另一個難受的點還在其背後的思維:自己覺得好的事,就覺得大家都應該要做。支持設定門檻的理由聽起來很不錯:
*有趣
*學習上有目標與成就感
*學習上有同學可以互相激勵
*旅遊需要
*可提升競爭力
*為當交換生做準備
*未來升學、就業的基礎
*官方的測驗有公信力
可我的想法是:「很好啊!想要這些好處,想要考取證照的人就去考啊!」可是,訂定成門檻後,原來的自由意願與自主規劃就會變成是:所有人都非如此不可。不管學生因為經濟、意願、志願或其他種種考量而覺得無此需求。
令我難過與不解的是,幾份問卷結果卻顯示支持訂定門檻者佔上風。我以為「自明的道理」,其實似乎完全不是普遍共識。
但就在我因為這樣的調查結果而倍感挫折時(但後來聽到一些說明,才比較理解問卷的陷阱與填答者的思索),幸而發現,還是有些學生與我有類似的思考:
*我反對以學習動機作為設門檻的理由,考試只是一個測試水平的形式而已,不應該本末倒置變成鞭策的工具吧(雖然的確有鞭策的功效啦)?況且每個人對自己學習負責的態度與方法不盡相同,更甚者,流於形式的考試與實用絕對有相當程度的落差(就算考到證照,疏於練習也是枉然,根本取決於人)。
*我想,我們的本質應該還是教育系吧? 第二外語是附加價值,真的有需要的人(出國交換或是另有需求的人)不需要門檻也會自己去考試。大學生應保有自主學習的權利,與自發學習的動力。
*應考量不同的家庭背景與社經地位。例如:小時候的畢業旅行花費上千元,對於部分有困難的同學而言都是困擾了,更何況是語言檢定考試呢(除非有另外設置補助標準)?不過大體而言我也是認同上方所提出的理由。
*目前系上各語言組內的讀書風氣,或因老師鼓勵,或因同儕良性競爭關係,或因看到學長姊/同學出國交換而心生羨慕,進而增加學習動機等等,事實上已發揮一定程度的激勵作用,我認為這種自發的動機比外在的規範作用更有效。系上要思考的是:每個學生都需要學習第二外語嗎?都需要達到某個程度嗎?這對學生真的有實質意義嗎?如果學生畢業時未具備此項能力,對未來有什麼影響嗎?等等...
如果是希望能打出「XX系畢業學生均具備第二外語A2水準」的招生廣告(?),那系上更應該做的是想想如何幫助程度落後的學生達到(理想建議的,但不是硬性規定的)標準,要做的是減少程度落差,或是至少讓每個學生,再怎麼沒有額外資源(例如自己花錢去補習),也都能在學校就學到A2程度(因為懂得學習的學生,自己就能學得更快更好,不需要規定他必須達到某個程度,他就會自己有上進的企圖心;但對於尚未能良好掌握學習要領,或是缺乏學習動機的學生而言,外加的規定對其而言只是增加負擔,並不能激勵學習。)。要達到這樣的理想,需要的就不會只是設立第二外語門檻那麼簡單而已。
*我認為考試的確具備檢視學習成效的功能,如果能在校內舉辦免費,但形式接近官方測驗的考試(類似模擬考的概念),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檢視學習成效,也能增加考試經驗,之後若想參加正式考試也比較不緊張。但這純粹是在「不設立第二外語門檻」的前提下,目的是給學生額外的機會(重點是要免費)能檢視目前程度,並累積參試經驗,而非作為達成「人人均達到門檻」的手段。
結論是:我期盼所有自以為立意良好的規定,都能為不想要這個「良好利益」的人留下空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