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帶媽媽看戲

帶媽媽看戲                              30.06.2017

看什麼戲?看歌仔戲。

歌仔戲?

媽媽年輕的時候是個大戲迷。初中唸裁縫學校的時候,下了課,她就和同學相約去大稻埕看戲。貧窮的學生要買整張戲票太貴,也剛好下課到戲院時戲都開演一半了,所以,他們總以半張票的錢得以看完後半段。

在那個電腦手機都還在人類歷史上看不見一絲光影的年代,在那個電視還要好幾年後才會出現且還僅是黑白分明的時期,人物栩栩如生現在眼前的野台戲,大抵就是庶民生活中最美好的盼望。

歌仔戲好看的地方(或許多戲劇之所以吸引人之處),對媽媽來說不只是唱腔曲調,而在於故事的情節發展。忠孝節義、親情愛情,人生中也許會經歷該經歷或期待經歷的種種可能性,藉由戲劇之呈現而讓觀戲者的情緒得以發洩或舒緩。

但是進入婚姻之後,經濟也許稍微寬裕了,然而,在幾近單親的狀態下(爸爸在遠地當兵),一方面要照顧自己的四個小孩,另一方面還要幫別人帶小孩資助家用,媽媽已經有幾十年的時間,除了電視上曾經風行過的歌仔戲節目之外,再也未曾看過戲。

我雖然知道媽媽懷念的一定是野台或傳統戲院看戲的滋味,但是想到她這一生也從未去過國家戲劇院,所以,當看到唐美雲(好,雖然我從來不看歌仔戲,但至少楊麗花與唐美雲我還聽說過)在國家劇院有演出時,就還是去訂了兩張票。

我說:「妳可以約那個跟妳一樣愛看戲的朋友一起去。我帶你們兩個去吃飯,再把你們送去看戲。」可是,這個據說曾經因為愛歌仔戲幾乎要蹺家的阿姨還有九十來歲的先生坐在輪椅上要照料。所以,我就單獨和媽媽約會去了。

老實說,想到要去看歌仔戲時,我也真的像MOMONONO聽到這三個字時一樣,幾乎是一種「敬謝不敏」的心情。

小時候,當我的鄰居友伴們也津津有味的看著楊麗花的歌仔戲時,我一股腦兒沈迷的是當時紅遍一時的港劇「楚留香」,或是西洋影集「天才老爹」、「馬蓋先」。我猜,這跟我「外省第二代」的背景大有關係。

在那個國語被視為「正統」而台語被貼上「低俗」的標籤時,我,一個可以操著標準國語的小孩,怎麼可能會喜歡歌仔戲?尤其,啊,講沒幾句話就唱了起來,而唱的又是我的年紀難以理解的古台語,心裡頭對此真是百般不耐啊!

因此,從小到大,電視轉台畫面出現歌仔戲即會立即跳過;更別說要去搬張椅子坐在廟裡戲臺前看戲了。所以,真的,在進入國家劇院之前,我從來沒看過一場完整的歌仔戲。

正因為和媽媽有這麼大的差異,以致她進入國家劇院後,被偌大的廳堂,以及炫目的舞台布景所吸引。而我,還真的很好奇,究竟一齣完整的歌仔戲會是什麼樣。

這齣「現代歌仔戲」,我想真的與古早時候的歌仔戲很不同了:不是只有單純的兩三人在舞台上敲鑼打鼓吹奏,而有一整團的國樂團在台前進行伴奏;舞台布景的變換、兩側字幕的安排,這些,都不是過去的歌仔戲會有的況味。

但所幸有兩旁的字幕將口語化成文字,我才能夠理解句句唱詞所表達的意義,也才發現,原來演員開唱時,句句如詩詞般優美!但真正讓我當晚震驚的是:這齣戲竟然處理同志議題!

我原來還很不解:雖然偶爾幾張年輕面容閃現,但來看戲的多半上了年紀,白髮蒼蒼者大有人在。我想像上,這群人,如果不是處在潮流的另一端,要不,至少也很難是站在潮流上。這劇團,怎麼膽敢拿這樣的主題當成大戲演出?

可是再想想,就覺得策劃者真是太厲害了!!

這個年齡層的人如果看著歌仔戲長大,那麼也多半相信或接受「因果輪迴」的概念。因為有了這樣的概念,當面對此生種種一切遭逢,就更能生出同情與理解了。而誰說,處理同志議題一定要劍拔弩張,義正言辭?只能訴諸情愛自由與身體自主?「輪迴說」會不會也是個可能?!

看完戲,台前演出的演員們一一謝幕後,唐美雲站在舞台前,細數幕後的功臣並一一致謝後,還用很漂亮的台語說了一段感性的話。其中最大的重點是,她說:「臺灣不缺謾罵、嘲諷,我們需要的是理解與包容!」

光為了後面的這段感謝與這份用心,我都要給她大大按個讚了!覺得她很了不起,不只讓觀眾看見他們所看見的,也期待觀眾看見所沒看見的;並且用她的方式,期盼這個社會能夠朝向一個讓更多人感到良善的方向前進。

看完戲後,我問媽媽有沒有看懂(因為牽涉到不同人物前世今生的轉換,主角性別的顛倒),她說:「大概還可以。不過,啊是以前的歌仔戲卡好看!」


我猜想,那個好看,也許與戲劇無涉,而是對青春洋溢的年月之懷念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