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爵士鼓驚艷

爵士鼓驚艷                                    30.05.2017

最開始的印象是在德國的一個小小音樂發表會。幼稚班的MOMO參加了音樂學校的一堂韻律課,我們也因此去觀賞了某場成果發表會。那時候對爵士鼓的印象只有一個字:「帥!」這樣的印象完全與音樂無涉,純粹是因為年輕帥氣的鼓手飄逸的金髮在陽光中閃耀,以及他在舞台上肢體動作的燦然。

事隔十多年後,再對爵士鼓有所感動,是因為電影「進擊的鼓手」所帶來的衝擊。可是,同樣的,不是樂器不是音樂,受到感動的是因為鼓手的精神、毅力與其所展現的熱情與執著。

但這回不同,這次,真的是因為「鼓」,更精確的說,因為鼓手對於鼓的運用,讓我對爵士鼓有了全新的體驗與驚艷。

不過,一切並不起源於鼓,也不是因為我愛好爵士。我們只是想要給對爵士之隨興情有獨鍾的爸拔一個生日的驚喜。而「2017國際打擊樂節」的節目中,「埃米爾.理查斯爵士四重奏《嬉遊爵士》」的演出正好在他生日前的週末。我們(就是我和阿默阿諾密謀)就這樣踏入了國家音樂廳去欣賞演出了。

可在倉促之中完成此舉的我完全忘記自己買了什麼座位的票了。直到進到音樂廳後才發現,我們的座位竟然就在舞台前的第一排。這不是最貴的票,但卻是離舞台最近的票,所有演出的樂器與演出者,近在咫尺,歷歷目前!!

也正是因為這樣,在這樣近距離的身歷聲之中,爵士鼓在我心中有了它獨立的生命。

老實說,在此之前或之後,我對爵士鼓完完全全不瞭解,也因此只好求助維基。維基上的定義說:「它是一套各種不同類型、不同音色的手擊樂器和腳擊樂器集結為一體由單人利用踏板、鼓棒或鼓刷來演奏的樂器」。其組成包括:大鼓(bass drum)、小鼓(snare drum)、兩個筒鼓(tom-tom)、一個落地鼓(floor tom)、腳踏鈸(hi-hat cymbal)和鈸(cymbal)。

對我來說,爵士鼓與大多數的樂器也與一般的打擊樂不同之處在於,爵士鼓沒有旋律,所以,過去我對鼓的理解大抵就是,它是用來彰顯節奏、調控樂曲速度的工具。

但是,那天近距離的欣賞之後,我才發現,除此之外,它能做的其實更多。除了那些讓我看了就已經覺得手忙腳亂的不同鼓、跋之間各式的配合之外,透過不同的敲擊力度、擦「撞」方式,不同的敲擊點(就連支撐鼓體的支架本身)與頻率,它既能夠協力主角樂器成為最佳的搭配,也能獨占鰲頭,讓自己本身的特色搭配成為一場淋漓盡致的演出。

所以其實真的要對當晚的主角埃米爾.理查斯說抱歉。85歲的他絕對寶刀未老,不愧為「好萊塢及迪士尼電影配樂首席打擊樂家」,也完全稱合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學會頒發給他的「最有價值演奏家」與「終身成就獎」。但那晚,他身旁的爵士鼓手整個擄獲了我們的心,雖然,我遍尋網路都還沒找到他的名字。^^





十三歲之後

十三歲之後                                            29.05.2017

這樣的標題,應該要牽引出一個長篇的動人的故事。只是,手上的資料只能夠讓我探知:「羅西兒.莫琳娜3歲開始跳舞,13歲就已經把傳統佛朗明哥跳得爐火純青。」(林耕:羅西兒.莫琳娜與她的《雅朵拉森林》)然後,寫這篇文章的迷火佛拉明哥舞團團長林耕接續問著:「13歲就已經能把傳統曲調竹枝調caña)跳到虎虎生風,接下來的藝術生命要繼續做一樣的事嗎?」

林耕的那篇導聆寫得極好也極專業。但作為一個僅熱愛跳舞的門外漢來說,所有的專有名詞都失去意義。我能做的就是:走進國家劇院,去看這位我完全未曾聽聞的舞者在13歲之後,究竟做了什麼。

Flamenco啊,有我熟悉的踩腳、旋轉與滄桑的歌聲;但,還有更多不同的元素交融其中,地板上的翻滾、舞者之間的身體探測、劇場形式的演出、不同身體線條的組合種種切切,不僅需要欣賞,更需要詮釋。而詮釋,不正是我們需要藝術之起點?

我是說,藝術之現身,正因為我們有種種的思緒、情感需要去表達。於是,透過畫筆、文字、物體,藉助身體、聲音、表情我們讓內裡無形的、豐富的、澎湃的一切,藉由具相媒介的呈現,找到表達或與他人溝通的路徑。

所以,藝術可以無國界、無邊界,有的,只有我們對自我的表達;所以,Flamenco沒有一定的模樣,只有因為精熟它的表達方式而多了另一個足資利用的媒材。

那天離開國家劇院後,一改過去往往看完演出會生出更想跳舞的衝動之心情,我突然有點感到意興闌珊。雖然明明知道自己身體的基礎還有待紮根,可是只是隨著樂曲去擺動身體的練習讓我頓失意義感。想到我碩士論文指導學生聖涵的簽名檔:「唱自己的歌,跳自己的舞」。我問自己:「我有沒有自己的歌與舞可唱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