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5月31日 星期二

天使怎麼拍翅膀

天使怎麼拍翅膀 31.05.2011

很有趣的,我常常在接送NONO上下幼稚園的摩托車上,和他進行著有關生死的對話;更有趣的是,生死於我們,往往與害怕恐慌憂愁無關,反倒是,充滿著想像與創意。

今天,我們聊天的話題談到了這個家庭誰可以陪誰多久。他說,他要陪我們一百年。自己想想就覺得不對勁,連忙補充道:「喔,一百年,我們早就都死了。」

「沒關係啊,我們下輩子還可以在一起。」我拿佛教的生死輪迴安慰他。「真的還會在一起嗎?」他有點猶豫。「別擔心啊!一定還會在一起的。」我信誓旦旦,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這樣的信心從何而來。

「也有可能到時候我們變成天使,通通都在天堂。」他想到更棒的點子。嘿,也有可能。「那,」他突然有些擔憂起來:「到時候我如果不會拍翅膀怎麼辦?對啊,天使的翅膀那麼重,要怎麼拍啊?」

「唉呀,別擔心!等你變成天使自然就會啦!」我又開了一次不明就已的空頭支票。可是啊,誰曉得呢?死亡,原就是一場秘密,任人去說嘍!

2011年5月24日 星期二

全家一起來抄經

全家一起來抄經 24.05.2011

本來,只是媽媽惜物的一個動作:某次我們北上臨走前,她隨手遞了一本不知從哪回收來的「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給阿諾,說:「吼你練寫字」。幼稚園大班的阿諾,當然沒法真的拿著阿嬤送的經書來鍊字。於是,把拔把經書拾了去,開始每日乖乖抄經的功課。

我看著他日日如此虔敬端坐釋迦牟尼佛像前,一筆一畫,用著最素樸工整的字跡寫下經文,也覺得頗受感動。加上把拔隨口拋下的一句「誘惑」:「你也乖乖來抄經吧,一個月後病就會好了。」我因此也開始抄寫經書。

一開始,我也像把拔一樣,端坐在佛像前抄寫。後來,為了「鎮住」兩個睡前還吱吱喳喳聊天不斷的兄弟,我把抄經的位置搬到了他們房間外的角落。有時候半個小時,有時一個小時,端看這兩個小傢伙何時睡去。

坐在房外抄經,成了阿諾安心睡覺的定心丸。他睡前總會問我:「你等一下會來抄經嗎?」有時,他因為思緒過多,心生害怕,跑了出來。我就會安慰他:「別擔心啊,馬麻在這裡抄經陪你,你可以安安心心地睡覺。」

看見我抄經似乎頗有樂趣,阿諾也來湊熱鬧。譬如,他總要我把句點的部分留給他畫圈;或者,遇到簡單的字如一、三、心之類的,他就會用生澀的筆跡,為我工整的書寫畫面添上幾許變化。

然後,葛格也蠢蠢欲動了。沒事他就去到我的經書前,悄悄跟著寫下幾個段落。我於是拿了一本「心經」給他,讓他自己去磨練耐(心)性。

「那,抄經一個月了,病好了嗎?」沒啊!
「開悟了嗎?」沒啊!
「喔,那抄經到底有什麼作用呢?」

我想像也許有人要這樣提問。我只能說:端坐安靜,是生活中很大的福份;而經文深奧,我雖不能盡解其意,但日常生活往往浮現隻字片語,提醒自己:「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且「遠離顛倒夢想」,以能「心無罣礙,無有恐怖」。

2011年5月23日 星期一

馬爾代夫在桃園

馬爾代夫在桃園 24.05.2011

「馬麻,『麥兜』裡面把馬爾地夫說成馬爾代夫。」我們兩個一起享用早餐時,阿諾突然跑出了這個話題。

我解釋是因為翻譯的關係,使得同一個音有時會出現不同的翻譯方式。語畢,阿諾繼續說道:「妳知道嗎,馬爾代夫在桃園。」

呃,這個位在印度洋上的小島,被麥兜的媽媽用香港的南ㄚ島矇混過去。可這下在NONO的心中,怎麼會搬到桃園去了呢?

「因為,」阿諾果然有一套解釋:「麥兜說:『馬爾代夫,座落于印度洋的世外桃源,藍天白雲,椰林樹影,水清沙白、、、』」這段台詞,在他看了不下五遍的『麥兜故事』之後,早已背得滾瓜爛熟。

嘿,你看,台詞裡真的是這樣說的嘛!

作為教養教育者,我當然立即把「世外桃源」的用法解釋給他聽,以擴充他的認知基模嘍!

沒想到,抽象的解釋—是指一個比我們生活的世界更美好的地方—引出他更具體的問題:「那,為什麼不說『世外美國』或『世外台灣』什麼的?」(註:在阿諾的世界中,宜蘭、台灣、美國、桃園、、地位等同)

啊,那只好搬出「桃花源記」的故事嘍!

寫給同事們的信

寫給同事們的信 24.05.2011

為了因應系名的更改,於是,我們必須針對系上的課程與修課規定進行大翻修。在會議上,我的立場—盡量減少必修、必選修的規定—很快被笑指為:「從台大學生的角度來思考」。

我必須說,有很大的一部份,也許真的是因為我曾經在那個學校自由揮霍度過四年的關係;但其實更深層的基底,反映的是我對於大學教育或大學生的定位之思考。這樣的思考,在有一大堆課程需要進行討論的會議場上,很難清楚明說。

而我,真的是那種,有話不說清楚會很難受的人。雖然當晚回到家已近十點。但是,我還是趁著思緒當頭之際,寫下了一封給全系老師的信。於是有了Part 1。

而為了回應系上老師的回饋,我寫了Part2,希望把思考交代得更清楚一點。只是,因為未徵詢當事者的同意,所以,我只放上自己思考的部分,並且稍微切頭切尾以去掉令人無法理解的脈絡。

放上來,供大家一起思考。

Part 1:

我想,我跟大部分的老師是具有共通點的,
亦即,我也認為某些課程很重要,
對學生未來的就業或學術發展有幫助。
但是,我想我跟很多人的差異在於,
我認為
1. 這個重要性是從學科的知識體系,
或我們對就業的分析所提出來的思考,
可是,卻不一定符合學生的需求,
或學生對人生的規劃,或學生對學習的探索。

2. 在這樣的思考之下,我覺得系所應該扮演的角色是:
(1) 盡可能幫助學生明白我們所體認的重要性
(2) 在學生進行判斷與選擇時,盡可能提供諮詢與協助
若以簡圖來表示,這代表兩種不同的思考途徑:

●學科很重要→規定成必修或必選修或幾選幾
★學科很重要→最很好的課程配套規劃並同時盡可能讓學生瞭解我們的思考→
讓學生自行去決定與安排

對我來說,這兩者之間的差異,
不是「台大」或「其他大」的差異,
而是我們在教育的理念上有所不同:
亦即,即使我同意框架有必要,
但卻盡可能把這個框架縮得小一點。
框架小的好處是:
1.讓不想被框架所限的人可盡情發展(四選一)
2.讓覺得框架很好的人自行擴大框架(隨他高興四選四)

我向來覺得,台灣的教育體制太不信任學生,
太不敢放手,太不願意給學生機會去嘗試與學習。
這種擔憂有其良意,它代表了我們對學生的關心與照顧,
但是,這是不是也可能影響了學生自主學習與自我負責態度的磨練?

以上種種,我清楚明白這是價值的選擇,無關對錯。
我只是想試著透過文字,把自己講清楚。

Part 2:

我思考的不是時數問題,而是課程內容問題。
譬如,以我過去在哲學系的修課經驗為例,
必修課程包括:哲學概論、中西洋哲學史,以及哲學中幾項的重要根本領域:形上學、知識論、倫理學、邏輯。除此之外,印象所及,其他課程,幾乎都是選修課了。
因此,我覺得應該思考的是:

1.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的基礎必要課程為何

我的想法是:
*國際文教部分:國際關係(公法、組織)、文化概論吧(抱歉,這領域真的不熟)。
*比較教育部分:教育概論、比較教育導論(理論)。
*工具:
a.第二外語:必修一年(之後學生視其需求決定是否繼續上修)
b.社會科學研究法

而後,在對此學系初步認識的基礎下,
我們根據專業認識以及就業市場的分,
針對學生未來的發展來進行配套規劃。
譬如,告訴學生:如果妳之後
(1)想做學術研究工作
那麼,在工具上,你需要進一步認識質(量)化研究,或統計、、。
(2)如果妳想考公職
那麼,你需要修習教育行政、學校行政、行政法、、、等課程。
(3)如果妳想考公費
那麼,你的歐語系第二外語要考到B1。
(4)如果妳想在國際組織工作
那麼,你應該要去上點組織概論、文教實習、、、等課。
(5)、(6)、、、

這些配套的規劃,對我來說,就是框架。
對於想利用的人,它可是很寶貝的資源,
但對不想利用的人來說,它就成了限制。
因此,若把框架清楚訂成必修、必選修、幾選幾,
那麼,
它雖然造福了需要的人,
卻也限制了不需要的人。
所以,我的主張是,
把框架規劃出來,
但不做硬性規定,
讓兩者各得其利。

2.比教系的學生需要修完本系多少學分

既然選擇念此系所,那麼,
他當然有大部分的專業(3/4?)得在這裡學習。
但是,究竟是哪些專業呢?
對我來說,這個部分是開放的,
對區域(理論、專題、國際文教、、、)有興趣的人,
可以依其所好決定(我對所有國家有興趣,都修國別不行嗎?為什麼非得修專題?),
這個部分我覺得只要訂出學分總數即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