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
1870年普法戰爭,死亡人數號稱十五萬;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約有一千萬人喪生;2009年以色列砲轟加薩走廊,使得在聯合國學校巴勒斯坦人的死亡人數超過40名;2132年?2241年?2384年?、、、如果,戰爭的煙硝從未因為不同年代一再上演的傷亡而在世界上銷聲匿跡,那麼,這樣一本書就永遠有其存在的價值。
不過,我不得不承認,對於向來即認為戰爭荒謬的我來說,在閱讀此書時,因為太洞悉作者的意圖而失去過程中因為未知或意外而帶來的樂趣。可是,十歲的默默在閱讀後所給出的評語,卻讓我因此看見這正是它的優點。
默默說了什麼呢?收到書的那天,他站在廚房就把書給看完了。「好看嗎?」我例行的問他。「好看啊!」他完全沒有猶疑的回答。「哪裡好看?」這個問題他想得久些,終於給出了答案:「因為他們兩個都一樣啊!」
兩個互為敵人的士兵,各自守著藏身的洞穴。雖然全書看來僅是一人的獨白,但透過情節的安排,卻清楚的讓讀者感受到兩人的一致。而這個一致,最終要引領我們理解的其實是,消去了一個字的書名:「人」。也因此,所有的「敵」視、「敵」對、「敵」意、「敵」人,都將在此理解中顯得荒謬。
太哲學了?那來點輕鬆的。四歲的諾諾也說好看,理由是:「因為他們的瓶子(裝有和解書)都丟到了對方的洞。」簡單的筆觸交融真實情景的展現,圖畫裡其實從封頁到封底都含有許多可以挖掘的秘密與樂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