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學術就像臭豆腐

學術就像臭豆腐 03.09.2010

邊擦地邊想著學術工作的總總,當這個標題浮起時,我自己都忍俊不住要狂笑起來。

沒騙妳,真的,在很大程度上,我覺得這兩者具有相當的共通性。

當然不只臭豆腐啦!舉凡味道濃烈異常,而亦引起兩極化喜好的食物,如榴槤、起司等,都具有類似的性格。也就是說,臭豆腐好不好吃,真的是,見仁見智。如果硬要說服對臭豆腐避之唯恐不及的人將它視為美味,恐怕真是舉世艱難的任務。至於這樣的偏好從何而來,大概得訴諸個人天生的味覺接受度以及後天養成的飲食喜好習慣。

好,那,難道說,學術,這「冠冕堂皇」、「崇高無比」的工作成品,也不過是像對食物的喜好般,沒個準兒嗎?

當然不完全啦!我想,通常還是可以明眼地就說理論證、邏輯條理或行文結構等,很快地將品質不佳的學術作品淘汰掉。可是,在評定某種程度之上的學術研究成果時,我會覺得,青菜豆腐任人喜好的檢選標準開始滲入。

舉例來說,同一篇文章落在不同的兩個審查者手上,就算沒有個人恩怨夾雜其間,要得到南轅北轍的兩極化評鑑,並非不可能的事。甚且,這通常還包括同一個面向上的不同評價。

於是,同樣要問的是,這樣的好惡如何而來?我想,泰半與個人過去所受的學術訓練,所養成的學術偏好、能力、視野、標準有關。因此,對一個講求數字數據的人,要讓他衷心讚賞喜歡一篇質化的研究書寫,恐怕也不是太簡單的事;而一個眼光專注在A領域的研究者,如果你的研究沒放進或放的不夠多A領域的東西,那麼,你也往往可能要面對審查者認為你學術含納度不足,而遭到三振的局面。

這,跟對臭豆腐的喜好或厭惡,差距應該不算太大吧!所謂的學術客觀中立,在成果評定的層次上來講,也是幻影!

這個體認的好處其實是用來撫慰我被退稿時受挫的心靈(狂笑)。不過也同時提醒我,在審查別人的稿件時,別自以為握有什麼真相或絕對的準則。當要砍殺文章時,只能努力就邏輯連貫、論證說理或架構完整性等,提出更有力的意見,才不致隨意用我喜愛的臭豆腐,傷害了另一個偏好榴槤的人。

3 則留言:

喀拉巴巴山大 提到...

但是吶,臭豆腐可是平民食物,一般人都食得下嚥呢。

要是一般學術文能順利啃下去,那才是造福的說。

fisch 提到...

努力努力!
把學術變美食。

喀拉巴巴山大 提到...

這話,對一般人來說,會不會太沉重了。

曾經分享過的讀書心得,安德魯.克萊門斯的"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裡,竟找到與里歐塔語言遊戲的相似概念。好是興奮。

那時讀得痛苦的論文,因這本校園小說而感到興趣無窮。

當時就在想,如果學術是為了一般人的幸福而辯證、激論,甚至為此傾注全力,那呈現出的成果為何一般人不能輕易了解,或者能瞧出甚麼來。

是不是,所有都的東西都得說得很難?
是因為不努力到達那個境地就無法了解?

用字必須精準,格式必須符合規定,專有名詞的沿用。。。。。。我不知道

如果只有少數人了解,那是不是只屬於象牙塔的熱熱鬧鬧?

我知道,很多事情不能一言以蔽之,難道,學術這東西,在實踐層面是屬於全民福祉,但理論上卻歸屬於高知識面。

如果我們都不懂,只有妳/你們懂,那臭豆腐會不會只是種文人自輕?

這個世界上真相太少,垃圾訊息太多。我們聽了太多專家說,但是專家說的,跟垃圾說的差不多,因為我們聽起來真的差不多。都是好難好難,不然就是看似好簡單。

是不是,因為,我們太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