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30日 星期六

參加研討會有感

參加研討會有感 30.04.2011

雖然不完全出於自願,但我還是乖乖地聽完每一場由美國、法國、澳洲、日本來的學者所發表的專題演講。

在研討會場上發表論文這件事,是我進入學術世界中,很快就掌握遊戲規則的一項活動。也就是,我知道該如何製作精簡的PPT,該如何抓取重點以能在短短的十來分鐘內傳達我的研究主題;並且,幾乎完全不會緊張與害怕;甚至,常常還在PPT上搞點創意吸引注意。

那樣的我,顯得自信、聰慧。但前幾年我去美國發表論文,不熟悉的語彙與表達,讓我只能看著自己的稿子,一字一句唸完重點;讓我在試著回答聽眾所提出的問題時,因為得努力在腦子裡搜尋字彙組成句子而顯得笨拙與駑鈍。

就像今天日本學者在台上的模樣。他的英文其實算是流利,但發音全然走調。嚴重的日文腔調,讓聽眾很難在腦中立即對上正確的英文字彙。於是,現場人數開始逐漸減少,即使他準備的資料其實很豐富。

相較於他,前一位澳洲學者用著流利順暢的英語侃侃而談。雖然研究主題並無太大新意,但口條就讓她看起來如此穩當。使用母語發表論文,不僅讓她得以以自己的原貌臨眾,甚至在兩相比較之下,讓她看來顯得更是優異。

這真是讓人覺得有些不平啊!

比較好的狀況應該像是法國學者演講時吧:雖然幾乎所有人都聽不懂法文,但他依舊優雅地使用母語敘說研究發現,因為現場翻譯人員立即用中文將其研究內容簡短說明;而PPT上的英文字,則讓其他外國學者能夠掌握他的演講重點。

翻譯人員的增設,讓會議現場得以眾語喧嘩。在某種意義下,這會不會比較接近尊重多元文化的理想呢?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