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1日 星期一

遙寄牛郎與織女

遙寄牛郎與織女 31.08.2009

七月不適合在外騎車,不是因為熾熱曬人的陽光(因為,通常黃昏時分就晚風徐徐);而是因為,啊,空氣裡飄散的盡是焚燒紙錢灰飛湮滅後的氣息。農曆七月,是世人狂燒紙錢用以「賄賂」陰間的日子。

自從成家獨立門戶之後,我就幾乎與拜拜絕緣了。僅有在祭祖時分,我們會乖乖悉聽尊長的指示,回去跟先祖們上香。然而在我心裡,其實已與這樣的情懷漸行漸遠(不是忘記,往往夜裡往床上一躺,對爸爸的思念就悄然浮現。只是,不再以為需要透過這樣的舉動來傳達心裡的思緒)。

雖然不參與社區的團拜,可是,當目睹大家圍在一塊焚燒紙錢的情景時,卻熟悉的讓我想起了兒時拜拜的經驗。

除了端午祭祖時,爸爸總要我們喝下一口雄黃酒,並且還要沾著黃濁濁的酒液在額上寫個「王」字令人印象深刻外,小時候,最愛的就是七夕的拜拜。那樣幼小的時候,當然不是因為歡喜於它被轉化成所謂的情人節,而是因為祭拜時所準備的素材是那樣的可親與人性。

通常,祭拜的菜餚裡一定會有盤媽媽自己炒的糖花生。一粒一粒的花生米間,靠著融化過的糖汁冷卻後黏成一大塊。祭拜過後,我們總先挑那未完全融盡的糖塊大快朵頤。對我們來說,這是那個年代生活中難有的甜美奢侈。

除了有好吃的花生糖之外,在祭拜的桌上,媽媽總會讓我們去端了洗臉盆盛了水來擺著。臉盆旁邊還要放上毛巾、鏡子、咽脂、圓仔花,以及剪刀和量尺,為的是要讓織女可以挽臉淨身、梳妝打扮,並為自己裁剪一套用來與牛郎相會的新衣。此外,媽媽每年還要把掛在我們脖子上的銅錢取下,換上新的紅線,待祭拜過後再讓我們戴上。一直到我們過了十六歲後才結束這個庇佑的象徵,以示成年。

百年前的淒美愛情故事不再帶有悲傷,對孩子的我來說,遙寄牛郎與織女,交織的盡是喜樂與平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