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4日 星期六

一切只能靠運氣

一切只能靠運氣 05.10.2008

這週和學生看「魔鏡」,是探討台灣國中能力分班的紀錄片。

「老師妳講看看,你們那時候更嚴重。」與我年紀相仿,多年後又重回大學課堂的N這樣說。

我沒講,在課堂上,我總擔心自己講太多話,太急切想去傳達自己的想法。

我沒講,還因為,啊,我國中時期是那一路從好班走來,完全不了解所謂「壞班」的學生們受到了什麼樣的對待,過著什麼樣的生活;而且,作為一個在優勢階級中成長的學生,在那段青澀的歲月中,我也從未意識到這樣的分化帶來了如何惡劣的後果。

在這麼多年之後,我僅僅知道,對於國中,我的記憶接近空白。記得的是剪去了長長過腰的辮子,蓬蓬的西瓜皮令我生厭;記得的是每天下車後要走一段長長的上坡路去到學校,以及物理老師兇殘的按照分數打人的面容。

那段日子,究竟在生命中留下了什麼樣的意義?

未曾與任何一個國中同學維持聯繫,就像斷了線索的獨立事件,那段日子的意義再難追尋。確定的是,它在教育路徑上讓我上了公立高中,進了大學。然後,在更多相伴的因素之下,走到了現在的位置。

可是,怎麼可以只是這樣呢?三年的日子,為什麼僅能留下慘白的顏跡呢?

我想起了我在閱讀的學生的「教育史」。連著這幾年,每一屆上我「教育概論」的課的學生,我都讓他們在開始的時候先透過自己教育史的回顧,去檢視一下走過的路。

「考試」、「競爭」、「壓力」、「補習」,這些幾乎要變成台灣教育的同義詞之詞彙,填塞了大半學生小學之後的求學之路。但是,就還是有那樣的時候,因為遇到了一個或幾個好老師,使得學校教育變得不一樣。學習因此有了興味,生活因此增添了色彩。

每每看到這樣的段落時,我總會說,很高興看到你有那樣的幸運,遇到那麼棒的老師。

可是,為什麼我們將義務教育向上延升,強迫學生去到學校,端在他們面前的,卻是一盤一盤如此令人難以下嚥的菜色?好,把教育制度當成餐廳來比喻:廚師配額不足,每個人要應付一大桌四、五十來個的顧客。菜色只好走大眾化路線,哪管得了好幾個顧客消化不良;而供菜配額固定,除非廚師有萬分的精力、心思與巧意,否則,燒出來的菜味道就是引不起人食慾;不想吃的,就放棄算了。非吃不可的,就逼著他吃下吧!

這就是我們的教育:吃到珍饈或粗食,一切只能靠運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