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晚上要叫醒我哦

晚上要叫醒我哦 19.10.2008

半夜,NONO醒來,我聽見他大聲的叫著「MOMO,MOMO」。我以為他作夢了,結果不是,他繼續喊著:「你不是要去爸爸媽媽房間嗎?」上舖的哥哥咕噥了一句:「好,等一下。」然後又睡去了。NONO就自個兒跑來了。

半夜跑來和我們擠著睡,幾乎是NONO每天晚上要上映的戲碼。之前小一點的時候,他才開始學著睡自己的床,總是半夜起來坐在床上哭,我們就得從被窩中爬起,踅到隔壁房將他抱來一起睡。然後有一天,嗯,小傢伙怎麼沒哭了,醒來後竟就自己咚咚咚的下了床,過來鑽進我們的被窩中了。

這等神奇能力,讓MOMO欣羨不已。

「你怎麼都起得來啊?」他很不解的問弟弟。「就起來啊!」別期待還不到四歲的小孩能夠給出什麼佛洛伊德式的解答。

雖然,每週六、日是他們兩個聯袂可以與媽媽同睡的日子,但是弟弟這樣每天上床時在他下面,起床時卻在媽媽床上的特異功能,一星期就整整比他多了五天ㄟ!

不成不成,對向來要求事事得公平的MOMO來說,這樣的落差簡直令人無法接受。所以,那天,在睡前他就先跟弟弟講好:「你晚上要叫醒我哦!」

那段對話絕對是發生在馬麻不在場的時候,但從弟弟半夜醒來對他的呼喊中,我立即就知曉了哥哥的囑託。神奇的是,睡到半夜原該迷迷糊糊的弟弟,竟然還能符合其名的遵守「NO」言。只可惜白天不知在學校消耗掉多少萬福特能量的哥哥,半夜僅剩的力氣與清明也就只夠他咕噥一句了。

四歲小孩無法解釋的,應該由四十歲的大人來幫忙說。

對我來說,這其實反映了這兩個兄弟間截然相反的命運。嗯,有點嚴肅吧!

從外在的形式上來看,他們的生命軌跡的確是反向而行:哥哥在七個月的時候,讓媽媽像行囊般背去了德國。而弟弟恰恰相反,在八個月的時候,告別可以看到雪的德國,回到了四季幾乎如夏的台灣;哥哥喝了兩個月的母奶,就因為馬麻整裝去德國而中斷。弟弟則一直到十四個月後才完全揮別馬麻的乳房;在德國時因為把拔馬麻忙於學習,所以哥哥從一歲半起就進到了托兒所開始與德國小孩廝混。弟弟因為有很好的保母以及媽媽有彈性的工作時間,所以撐到三歲前,才離開了馬麻和保母的羽翼,開始學著與同齡孩子相處;而因為成長地點的差異,哥哥的母語是德文與中文,而弟弟的母語則是中文與台語。

這些,都是外在條件與形式上的差異。然而,不僅僅於此,更大的差異其實在於,教養上的不同。

帶哥哥時,我們是新手父母。在對待嬰孩上,我的許多作法與態度其實與源自於當保母的媽媽。

當把家裡最小的我養到四、五歲之後,媽媽就開始養別人的小孩。她曾屈指算過,被她帶過的孩子組一團足球隊都還有餘。也因此,我從小就也開始了「保母副手」的生涯:包尿布、餵奶餵飯、哄孩子不哭、推車帶小孩四處遊逛,這些事我老早都做過。

而我從媽媽那裡還學到的一個重要原則即是:不需要陪小孩睡覺(我們家有四個小孩,若要陪睡,那還得了。而且,我們兄弟姊妹相互取暖,恐怕也不需勞駕大人登場)。這點主張,完全與大半德國人的育兒方式相合,也非常切合我們在留學時的需求。

所以,從小Baby的時候開始,哥哥就一個人睡自己的小床。即便哭哭啼啼的,我也還是篤信媽媽過去常說的:「哭累了,就會睡著。」而不加理會(真是殘忍啊!!!),也因此與在房外聽得萬般不捨的爸爸時有衝突。

一歲半我們搬去T城後,MOMO不僅得睡自己的床,甚且,在新家他開始有自己的房間,也因此得過著一個人單獨度過漫漫長夜的生活。

不過,睡覺前得先完成一段長長的儀式:我們先陪他看書,唱一首歌,然後一一與房裡的物體道晚安後,在關上房門前,還有一串落落長的睡前告別語得大聲說:「長大、長高、長健康,長很棒。乖把拔、乖馬麻、乖MOMO。等MOMO長大,做想做的事就好了!」這長長的一串話究竟起始點為何已不可考,但我確切記得的是,他是在時間的流程中,隨著MOMO的需求而逐漸增加其長度。

NONO不一樣。在這點上,他經歷的是與哥哥迥然不同的成長過程。因哺餵母奶的關係,從來,他就是在馬麻的身邊安穩睡去。即便他往往在床上四處探險,把睡前的間間拖得老長,但馬麻還是等他睡著後才會離開,或甚至也累得一起睡去。

也因此,當他三歲我們搬進新家,他得與哥哥上、下舖睡時,那樣的轉變與衝擊,即使過了一年了,還足以支持他每晚半夜醒來,不辭辛勞的轉換睡覺處所,以取得心中的安穩。

所以,MOMO的欣羨其實暗藏的應該是滿腹的辛酸,只是他沒說或未能意識。

就以這篇文章向他深深致歉!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