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20日 星期一

如何對待新自由

如何對待新自由 21.10.2008

很少很少會在課堂上顯現負面的情緒。但,那天上教哲時,卻讓自己的挫折盡露無疑。

才剛讀完「批判教育學」的我,興致勃勃,想要去試試另一種上課方式。

連著兩週,我們閱讀不同的方式寫出來的對教育目的的思考:黃武雄以散文式的方式,夾雜著從文學中所借來的例子,鋪陳他對學校教育之意義的思考;而簡成熙的文章則是中規中矩的,將史來各派各別清楚分類,一一簡要說明。

「你們喜歡哪一篇文章呢?為什麼?」我拋出了問題,要他們在小組中找到鄰居或對坐者,敘說喜好與理由。學生們非常遲緩的動著,看起來似乎不知如何反應。我才思及更根本的討論條件,而說道:「嗯,我好像應該先問說,把兩篇文章都讀過的請舉手。」

四十多個學生中,僅、僅五、六個緩緩將手舉了起來。

如果上過我的課的學生一定知道,我從第一年之後,就再無在課程中施行任何的考試評量。我的要求很簡單:閱讀而來討論、交出幾篇該寫的電影、書籍、隨堂心得及小組報告。如此而已。並且,通常在第一週,我就非常非常明確的讓他們知道:我不在乎出席率。因為,清楚記得自己過往的大學生活中,有太多太多蹺課的紀錄僅只為了一些當時覺得更重要的事,所以就不願去坐到課堂中學習,尤其,如果是被規定的必修課。

所以,我給出了這樣的自由讓學生自己決定是否要來到課堂上課;並且,提供不同的媒介或可能性做為教材與評量方式。但是,如果決定來到課堂上,那麼,就請有所準備。因為,我不想整節課只能跟幾個同學對話;也不想看到學生僅為了交差而坐在那裡訥訥不言或昏昏欲睡。

正因為有這樣的前提,所以,當看到幾乎到齊的人數,卻僅僅只有幾個準備者,因而就生出情緒來了。

聽過學生那麼多對於學校填鴨教育的抱怨,聽過他們因為必須不斷背誦別人交託的知識而苦無思考的機會。因此,我竭力想要讓他們對於學校中的學習有不一樣的體驗,提供不一樣的可能:可來可不來。來了,我不要你們記誦,而要你們感受、思考、討論。

好,現在問題來了:新的自由與新的可能在那裡,你們要如何去運用呢?

沒有留言: